沂蒙山的民歌,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悠远而古老。
走进沂蒙山区,这首沂蒙山小调在山里,在田间,四处回荡。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传唱了近80年,《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人们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
歌曲创作背景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不久,日寇经常‘扫荡”,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也时常破坏抗日根据地。他们利用当地反动势力——黄沙会,与我抗日军民对抗。为扫除抗日障碍,我费东工委和行署,向黄沙会会员做下大量艰苦细致的政治教育工作,但由于反动派的严密控制,都未能奏效。最终,我军不得不决定使用武力解决。
1940年6月上旬,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成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借助当地的花鼓调编写了歌曲《反对黄沙会》(《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此歌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歌曲定型
新中国成立后,来自渤海区的革命文艺战士为《沂蒙山小调》续词定谱,使之定型。以渤海人民文工团和渤海军政文工团为代表的渤海革命文艺战士深入群众,对包括民间歌曲、民间戏曲和民间器乐曲在内的渤海民间音乐,进行了广泛搜集,其中包括沂蒙山小调的前身在内的众多民间小调。1950年5月,渤海区被撤销以后,原渤海军政文工团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王音旋等人,则被调山东军区文工团工作。他们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与民间音乐打交道,并对《沂蒙山小调》的定型传唱与走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秋天, 山东军区文工团要到青岛、烟台一带巡回演出。在准备演出曲目的时候,时任文工团副团长李广宗、乐队指挥李锐云、研究组组长王印泉三个人商议,要给早在渤海军政文工团时就以擅唱民歌出名的女高音演员王音旋增加一首民歌风味浓郁的歌曲。他们对已经搜集到的民歌进行了一番筛选,最后选中了一首山东民歌,认为它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只是歌词不够完整,只有两段,给人有头无尾的感觉。于是由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三个人重新记谱,在已有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又补写了下面两段歌词:
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
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好,
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这样一来,使四段歌词融为一体,既完整妥帖,又充满诗情画意。王音旋在演唱时不仅声音甜美,亲切自然,而且极富乡土气息。尤其她根据山东人说话爱说小辙的特点,把第四句唱词中的“草低”改为“草地”,用山东民歌中常见的“打得儿”的唱法加以强调,就非常生动地突显了“山东味”,让人听起来十分过瘾。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出版的《山东民间歌曲集》中,收录李广宗、李锐云、王印泉三人收集并创作改编的歌曲《沂蒙山小调》。至此,经过来自渤海区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沂蒙山小调》被最终定型。
经典咏流传
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韦有琴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为纪念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寄托了作者对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多年来,《沂蒙山小调》已成为老区人民发展经济、开拓进取的强大动力,激励着沂蒙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文艺工作者满怀豪情,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深入战地和农村,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根植沂蒙沃土,传承红色基因,打造出一个个沂蒙文艺品牌。
今天我们将诞生在沂蒙地区的一批红色经典歌曲汇集成展览《“壮丽70年,经典咏流传”沂蒙红色经典歌曲展》,致敬那些为革命斗争和建设做出贡献的先烈和先辈们,鼓足干事创业的勇气,在永远的歌声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继承和弘扬沂蒙精神,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