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沂蒙精神的绘本化传承与发展
枣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邵珠春
摘要:沂蒙精神是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沂蒙精神对国家的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价值引领作用,利用儿童绘本的形式传承发展沂蒙精神,是沂蒙精神在儿童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与发展,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分析儿童绘本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沂蒙精神对儿童绘本创作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提出沂蒙精神绘本化的基本要求,以及沂蒙精神在儿童绘本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通过儿童绘本的形式对沂蒙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弘扬,将有效建立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传承与保护中华民族特有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途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
关键词:沂蒙精神;儿童绘本;传统文化;传承
沂蒙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中国传统精神与文化在新时代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呈现,将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中国思想、中国精神通过绘本的形式进行创作表现,将有效促进中国精神文化的创新发展,形成儿童绘本创作的指导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同时将有效促进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促进中国精神在儿童群体的传承发展。
一、沂蒙精神研究的现状
自1989年12月第一次提出“沂蒙精神”这一概念至今,以山东为主体的专家学者们对“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逐渐走高。自陈建光发表了第一篇研究论文《弘扬“沂蒙精神”的历史必然性》之后,研究论文的数量在逐渐递增、研究论文的深度和广度在逐渐提升,研究的领域和视野在逐渐宽广。[[i]]通过检索发现,截止2018年1月,有关“沂蒙精神”研究的相关论文总数为185篇,但其中鲜有沂蒙精神在绘本创作等艺术学科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往研究普遍集中在沂蒙精神的理论探索与建构,以及沂蒙精神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承研究。直到近期有部分专家学者开始在艺术学的层面展开对“沂蒙精神”的相关研究,如赵大军的“八路军山东纵队美术宣传研究”,张嫣格的“山东红色经典美术启示下的沂蒙精神研究”,杨中举的“沂蒙精神的多维艺术表现与传播研究”,毛迎新的“沂蒙精神视阈下的红色艺术创新发展研究”,毕敬虎的“沂蒙精神与当代美术作品中的沂蒙图像研究”等,将沂蒙精神融入儿童绘本的研究仍处在空白阶段。
二、沂蒙精神在儿童绘本中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蕴含崇高精神价值的书籍是引领人类灵魂进步的阶梯,能够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对于尚缺乏是非辨别能力的儿童,书籍(主要是绘本)、各类媒体更是他们接受外部信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外部力量。由于此时的儿童正处于求知欲和探索欲旺盛时期,因而模仿能力往往也比较强,但心智发展尚不健全,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还较弱。如同最近在网络媒体恶意传播的“儿童邪典片”,便极易影响处在这个时期的儿童,这也是不法之徒试图扭曲儿童是非认知观的一种极端表现,应该引起我们的惊醒和反思。
相较于网络媒体,儿童绘本市场的表现也不乐观,依据当当网等网络销售数据中近三年的儿童绘本的销售分析:国产原创儿童绘本仅占到约5.6%的水平,其中有关传统革命精神的绘本几乎为零。在儿童绘本的创作研究中,相较于我们在儿童绘本中较少表现中国优秀革命精神的做法,西方的绘本设计非常注重对西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承。无论绘本的形式、风格等外在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是西方价值观的延续和传播,从而使儿童“无意识”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对本国的国家形象感到不自信,对本国的文化、价值观产生怀疑。”[[ii]]严重割裂了儿童与民族文化之间的亲密关系,不利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接受,更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此背景下,将民族精神融入到儿童绘本的研究刻不容缓。尤其是针对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沂蒙精神的绘本化研究,将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和接受。与此同时,在国家层面,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iii]]沂蒙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将沂蒙精神融入儿童绘本创作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环节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式中指出: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iv]]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推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p44)在此背景下将沂蒙精神融入儿童绘本创作,将开启沂蒙精神研究与传播发展的新篇章,具有独到的价值与意义。
(一)拓展了沂蒙精神研究的思路。沂蒙精神在儿童绘本中的创新应用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是国家形象的主动建构,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v]]在儿童绘本创作中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有助于我们的儿童在全球化进程中增强文化免疫力,这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沂蒙精神既是革命精神也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一方面联系着传统文化的血脉,一方面重建着现代文明的精神追求。通过儿童绘本的形式对沂蒙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的挖掘和弘扬,将有效建立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传承与保护中华民族特有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路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证。
(二)拓展了沂蒙精神的传播受众,基于“沂蒙精神”的儿童绘本设计将助推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在儿童教育中的广泛传播。
精神文化的传承,儿童是关键,儿童绘本的内容与方向决定了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接受程度。利用沂蒙精神的故事和形象元素进行儿童绘本创作,对培养儿童的个人意志、性格塑造,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形成、人格的完善和道德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建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儿童绘本,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儿童绘本将有助于传承中国优秀的革命精神和本土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三)沂蒙精神绘本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有助于推动高校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建设。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有机融入针对沂蒙精神的绘本创作研究与实践,将实现“沂蒙精神”与高校美术教学研究的双赢发展;在高校儿童绘本创作课程中加入针对“沂蒙精神”的绘本创作,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使“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得以传播,从而为高校大学生的人格提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革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研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儿童绘本的创作与研究工作,提升专业学生的文字感受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
(四)沂蒙精神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将推动儿童美育内涵的提升,促进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在儿童绘本中融入沂蒙精神,既是对沂蒙精神研究的拓展和应用,又为儿童了解中国传统精神与文化打开了一扇便利的大门。中国儿童绘本必须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作为支撑才能获得持久的生机与活力。在儿童绘本创作中融入沂蒙精神将有利于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完成对儿童的品德教育,将沂蒙精神的德性维度融入到儿童绘本创作中使儿童对中国传统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具有根上的认同,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增强了其未来的道德免疫力。
(五)沂蒙精神在绘本中的创作与对外传播过程中完成了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融入沂蒙精神的绘本创作将开启沂蒙精神研究的新篇章。
在沂蒙精神的绘本化创作拓展沂蒙精神的传播渠道,扩大沂蒙精神的影响力。沂蒙精神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融入儿童绘本的创作研究将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开启沂蒙精神研究与传播发展的新篇章,推动国内绘本产业的发展。
三、沂蒙精神在儿童绘本中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山东大学何中华教授将沂蒙精神概括为以儒家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以沂蒙山为标志的、以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为主导的、以改革开放中开拓进取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主导的红色文化和时代文化。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融合而成的新中国传统与文化,因此,沂蒙精神是一种具有多维度、多层面、多元素的革命文化,具备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沂蒙精神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在新时代,随着儿童绘本需求的发展,绘本理应成为传承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艺术工作者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展开对儿童绘本与沂蒙精神的承载关系、形式关系等的分析研究,积极探索沂蒙精神融入儿童绘本的策略与方法。
(一)沂蒙精神绘本化过程中对沂蒙精神的微讲述
探索符合国际化的话语模式,在绘本创作过程中实现对沂蒙精神的“微讲述”。沂蒙精神的绘本化讲述要从具体的小事入手,以小见大,通过对蕴含沂蒙精神的微小故事展开对沂蒙精神的微讲述。沂蒙精神内涵丰富,能够体现沂蒙精神的故事种类多样,“儒家传统为其提供了最深邃的底色,地域文化(沂蒙山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孕育的精神气质)为其提供了最基本的底气,中国革命的红色文化为其提供了新的内涵,改革开放的创新开拓形成的新的文化传统,为其注入了强劲的生机和活力。”[[vi]]所以,沂蒙精神的绘本化表现需要抓住切入点,应首先确定讲述的角度,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还是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都需要准确把握沂蒙精神的准确内涵,在不偏离基本方向的前提下针对蕴含沂蒙精神的故事、历史进行慢慢的讲述,并考虑受众(儿童)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方式。
(二)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断丰富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涵
在沂蒙精神绘本化研究过程中,可将“沂蒙精神”分为“形”与“神”两个方面。“形”指的是代表“沂蒙精神”的具像信息,即沂蒙地区的革命故事、人物形象以及风土人情等形式;“神”指的是代表“沂蒙精神”的历史文化、革命思想、哲学观念、美学思想、审美观念等文字表述的各种文化信息。沂蒙精神通过与儿童绘本创作的有机融合,实现了沂蒙精神与艺术、文学、教育等相关学科的有机融合。通过儿童绘本的形式呈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积极正面的正能量和价值观,无论是古代的传统思想精华还是当代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元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利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创作的儿童绘本将成为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手段。
(三)建构符合儿童审美需求的绘本样式,保持沂蒙精神绘本化讲述的连贯性
从儿童绘本创作的观念与儿童教育理念出发,充分利用沂蒙精神所蕴含的革命故事或人物事迹进行绘本创作,利用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儿童绘本的形象设计,形成沂蒙精神在儿童绘本中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在沂蒙精神绘本化讲述过程中应保持图像、文本的连续性。在绘本创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儿童的色彩认知特点,在图像设计中保持形象的连贯性,文本组织上保持语言的儿童化,内容上保持思想引领的先进性,以适应当下儿童绘本阅读的需求和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四)建立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中国精神的国际传播渠道
构建沂蒙精神对外传播的媒介,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梦的实现形成有力的文化支撑。“现代以来,中国在对外传播和形象塑造上经历了坎坷的过程。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维新变法,都是在承认西方先进性的基础上学习外邦的表现,一直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全面承认西方、全面否定自我。”[[vii]]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西方价值为主导的价值体系和话语权开始发生根本的转变,中国精神开始彰显出迷人的魅力。“中国梦的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塑造不仅需要经济、政治等作为硬性元素支撑,而且更需要柔性、韧性的文化元素,民间文化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可以作为中国梦传播的文化根基,能够为中国形象增添浓厚的本土色彩。”3沂蒙精神既是国家文化,也是民间文化的精髓所在,以绘本的形式建立向外传播的媒介,从长远的角度将更加有利于世界对中国形象的认知与接受。
(五)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绘本样式。
沂蒙精神绘本化研究应坚持沂蒙精神在儿童绘本中的传承发展为出发点,以承载这种精神文化的民间故事作为儿童绘本创作研究的突破口,充分挖掘民间文化,将沂蒙精神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的挖掘,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儿童绘本。利用绘本的形式展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是一项由上而下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参与,其中民间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一个民族显示文化自信,总是从标榜自己所钟情的民族文化开始的。”利用特定的文化传统创作民族化的绘本正是对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所谓特定的文化传统主要是作为某种精神潜流、精神叠印渗入在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现代生活无论多么日新月异,都不可能摆脱和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viii]]
四、沂蒙精神绘本化的基本要求
沂蒙精神的绘本化创作,应坚持以沂蒙精神的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分析框架,以沂蒙精神在当代儿童绘本中的应用研究为切入点,将推进融入沂蒙精神的儿童绘本置于当代儿童生活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中,客观分析沂蒙精神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现状和遇到的主要问题,在总结创作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沂蒙精神绘本化的方法和原则,构建符合儿童需要的、具备沂蒙精神内涵的本土化儿童绘本创作机制。因此,沂蒙精神的绘本化传承与发展必须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才能做到沂蒙精神内涵的准确转化,实现沂蒙精神在儿童绘本中的传承发展。
(一)基于“沂蒙精神”的绘本创作需要真正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只有真正掌握沂蒙精神的广度和深度,正确理解了沂蒙精神的核心所在,才能在绘本创作中起到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作用,才能对儿童美育与德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绘本创作需要全面客观的把握沂蒙精神的内涵,“不能简单地把沂蒙精神视为沂蒙山区的精神,更不能仅仅视为临沂的精神。沂蒙精神是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不仅是沂蒙的,更是山东的、全国的宝贵财富,必须要深入挖掘。”[[ix]]要不断扩展沂蒙精神的内涵与外延,深入研究沂蒙精神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将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出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形成革命精神传承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沂蒙精神在绘本创作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美学建构。
沂蒙精神要有效融入儿童绘本创作,就要保证绘本创作的价值取向和美学建构,从而使儿童绘本既有灵魂,又有美学的欣赏价值。要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发展,体现出地域文化对沂蒙精神的影响力,体现出沂蒙精神与儒家文化以及沂蒙精神与鲁南“墨侠精神”的关系。“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内核,决定着人们的利益选择并在实践上提供行动方向。沂蒙精神既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发展要求,也反映了符合时代主流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行为趋向,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x]]因此,在美学上应合理把握儿童的审美需求,建构符合儿童审美特征的画面形式与文本语言。
(三)要合理解决沂蒙精神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图像转化和文学语言设定,加深革命传统与文化对儿童的影响力。
充分挖掘形成沂蒙精神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迹,梳理沂蒙精神的相关资源,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进行故事创作和形象设计。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以儿童的语言形式进行展开,从沂蒙精神的代表性故事和人物形象入手,以儿童绘本的形式对其展开合理的图式与文字研究,以合适的语言和形式将沂蒙精神贯穿于绘本创作中,实现对沂蒙精神的微讲述。
(四)应处理好沂蒙精神的文字表述适应绘本的新形式、新载体的问题,解决好运用视觉语言处理与文字文本的关系问题。
沂蒙精神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沂蒙精神绘本化过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打破传统的局限,扩展视野、拓展维度,这是沂蒙精神绘本化研究的基本要求之一。沂蒙精神的绘本化研究应在忠于原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对文本做适当的改编,以适应儿童绘本创作的需要,适合儿童的阅读需要。视觉图像的加入不是起到简单的文本辅助作用,而是为了更好的传递沂蒙精神,更好的在儿童群体中讲述沂蒙精神,不能让图像成为文本的附庸和插图。而另一方面沂蒙精神的文本构成应保持语言的和谐、稳当,创作者应在准确把握沂蒙精神的前提下正确把握绘本的语言与文本的和谐关系,从而给儿童绘本的阅读带来无限的乐趣。
五、总结
国内原创绘本缺失的现状严重分割了儿童与本土文化之间的亲密关系。不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传递和保存本民族的生存哲学和文化精神,将逐渐打断儿童与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血脉关系,导致的结果自然是他们对身边的本土文化视而不见。当文化不在新生代中传播演绎,面临的就是死亡。[[xi]]因此,沂蒙精神的传承发展应通过沂蒙精神与儿童绘本的融合发展,以绘本的形式来讲好沂蒙精神,力求客观、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示沂蒙精神,提高沂蒙精神的影响力,以沂蒙精神的绘本创作为基础构建国家文化符号,探索国家形象建构之诉求。同时,沂蒙精神的对外传播要转变传统话语模式,探索符合国际化的传播方式,在绘本中进行沂蒙故事的“微讲述”。解决沂蒙精神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图式转化问题,以绘本的形式和语言拓展沂蒙精神研究与应用的新领域,使沂蒙精神在儿童美育和德育等方面获得新的阐释与发展。这些经由对沂蒙精神绘本化创作出来的图画书,一方面使得沂蒙精神的文化内蕴被传递给下一代,而另一方面,这一特殊的儿童文学样式,给沂蒙精神与文化的文字文本加入了视觉化的表现语言,在文字与图画复杂多样的关系之中,沂蒙精神的内在意蕴得以焕发出新的生机。儿童阅读这类绘本,可以借由这种充满内在张力和丰富性的载体,更好地获取沂蒙精神的历史知识、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培养起民族的思维方式、情感态度和欣赏习惯。[[xii]]
沂蒙精神的讲述不是单纯的将沂蒙地区的古代文化、传统文化进行图示呈现,而是借助合适的语言与图式宣传中国精神,提炼中国精神,通过儿童绘本的形式进行内外不同纬度的传播,完成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形象建构。对外可以开辟国外儿童认识中国的正面途径,形成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改变对中国认知的偏见。通过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向世界讲述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故事,在国际上树立积极正面的大国形象,从长远的角度改变西方对中国的态度和认知;对内以儿童为基础宣传中国优秀的传统精神与文化,为新一代儿童树立积极、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i]]曲筱鸥.“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对策[J].临沂大学学报.2015(5):35-40.
[[ii]]金国峰.国家形象塑造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5):36-40.
[[iii]]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D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2017-01-25.
[[iv]]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大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40-41.
[[v]]新华社.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日(01版).
[[vi]]何中华.沂蒙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临沂大学学报.2014(1):4-6.
[[vii]]曹胜强.中国梦的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湖湘论坛.2017(3):122-126.
[[viii]]张莉.民间文化对外传播在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优势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6-124.
[[ix]]曲筱鸥.“沂蒙精神”理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对策[J].临沂大学学报.2015(5):35-40.
[[x]]王志东,等.新时期沂蒙精神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255.